大家在搜: 教育经费统计 学生补助 政策 审计整改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 >  动 态  >  媒体聚焦 > 正文
新理念引领乡村教育变革——“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”系列评论之四
来源:中国教育报

发布日期:2021-06-16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和国家将支持乡村教育发展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乡村教育政策的着力点,有效改善了乡村教育的面貌。建设乡村学校,师资是基础、是关键、是根本。党和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倾斜性政策,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、乡村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。然而,乡村教育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更好解决。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随迁子女进城就读,乡村学校生源客观上不断减少;不少农村家庭为了选择高质量的教育,将孩子送到城镇学校就读,催生乡村学校的“小微化”或“空心化”。由于乡村学校建设的整体薄弱性、内部差异性及发展独特性,部分乡村学校仍然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、流失率高、优秀教师相对较少等突出问题。

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加剧、家庭与社区教育能力不足、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日渐疏远,都使得乡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到底是“进城”还是“返乡”的方向性迷失,陷入传统与现代、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多层博弈与两难困境中,其突出的表现为:城镇化进程提速加剧——乡村学校建于何处?乡村文化逐步弱化——乡村学校扎根在哪?家庭社区的教育缺位——乡村学校能否挑大任?学校对乡村社会疏远——学校能否融入乡村?乡村学校的建设是系统工程,涉及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的系统性协作,需要合力保障与制度创新。

要做好顶层设计,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局。乡村学校建设,不仅仅是建学校,而是通过兴教育、孕文化来实现乡村社会的振兴。乡村学校建设是系统工程,不能局部“碎片化”修补,需要全局性的统筹规划,做好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。以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为目标,这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乡村学校建设的战略重点与主要方向,有必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。

要创新乡村教育发展理念,构建城乡融合一体的教育体系。当前乡村学校建设的价值取向趋于城市化,办学定位有些偏离并远离乡村,导致乡村教育缺乏“乡村自信”。理念是行为的先导,乡村学校的建设需要打破已有发展理念,从嵌入乡村到融入乡村、从碎片改革到系统构建、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,用这些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变革。

要改革经费投入制度,保障乡村教育经费的充足。实施“均等+补偿”的财政拨款政策,即在统一城乡学校财政拨款标准的基础上,对乡村学校、薄弱学校、乡村小规模学校、乡村教学点等实施额外的拨款制度,进行额外的补偿性投入。强化责任,加大政府统筹力度,尤其是进一步加强省级统筹,特别是对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县进行倾斜支持。优化乡村教育财政支出结构、完善经费管理制度,给予乡村学校更大的自主性。

要调整乡村教师培养办法,提升职业的吸引力。加大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定向化培养力度,是保持乡村教师队伍稳定的长远之计。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,国家教师培训应优先支持乡村教师培训,结合乡村教师包班、全科乃至复式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培训,强化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处理能力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。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,形成国家工资标准中边远学校教师收入整体高于中心地带学校、农村学校高于城镇学校的逆向分布格局,让教师真正扎根乡村的同时,吸引城镇教师回流乡村;教师职称评聘上向乡村学校教师重点倾斜,专设比例,岗位不随人走;充分考虑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的实际需要,将班师比、校师比纳入综合考虑之中,对教学点人员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。在乡村学校教职工周转宿舍建设、免费身体健康检查制度、重大疾病救助等方面,予以专门的制度安排,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乡村、扎根乡村、服务乡村。